最近在想一些OC的世界观,想到了很多,有感遂写。


文学

感觉自己的文笔(或者说是具象语言表达能力)从来没好过。很羡慕能通过文字绘声绘色,勾勒出画面的能力。很多时候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,比如“这里应该写出那样的感觉”,但实际上用稚嫩的文笔写出来感觉还不如不写。

语言是交流的工具。但就像所有工具一样,要能成为能工巧匠还是需要日积月累的练习。

语言也是一门艺术。能把朦胧不清的情感通过字符,跨越媒介甚至文化传递到读者的脑海里真的很难。

可惜理科思维的主导性和欠缺的文学基础让我难以做到这样。比起琢磨这种强感性的、可以说是捉摸不定的东西,还是知识和逻辑更吸引我吧。

想起来之前看到用Deepseek生成的各种故事,文风和情节都精妙有趣。以后判断人类的标准大概会是是写得烂不烂而不是好不好了吧。


创意

很多想法都是第一眼灵感乍现,“我真是天才”,但仔细想想发现实际上是很常见的题材。就像流行歌手的和弦走向一样,随便写写都撞。大概是习惯了“脚踏实地”地干活,很少有时间自由发挥想象,对于架空世界观来说是严重的问题。但是多找些参考,慢慢把好点子吸纳融合,应该也能有不错的成果吧。

往好了想,也可以看成是探索一下舒适圈之外的事情。在这点上也要谢谢你啦,澄陆。


AI

越来越感到焦虑了?Deepseek横空出世,能力无比出众,再加上agent方向大趋势感觉很快就能替代掉很多工作了。从技术层面出发,LLM只不过是通过极大量的人类资料进行规律学习。即使看上去像人类,它注定是没有人类的思维和情感的。只不过是伪装的很好的,(目前还)受人类控制的伪人罢了。

新的时代已经来了,比起纯粹的脑力和智识,更需要的是清楚的表达能力和关注整体结构的意识。让我担心的还是未来对于LLM的依赖会降低人类的知识水平,导致一种竭泽而渔。如何和这匹猛兽共存会是对全体人类的考验:如果纯纯当成替代思考的工具,那人们只会懒惰成性,无法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。更重要的是利用它解决个性化的问题、辅助学习,顺流而上。


编程

这几天没怎么花时间修代码。总感觉自己有些飘了,总觉得别人做不好,于是自己挑担子一个人干。比起忙里忙外全包,还是得要其他人一起来帮助吧。比起算法比赛比拼脑力和数学水平,做项目更考验设计模式、交互逻辑这样的“整体思维”。我认为这种练习对个人生活和学习的影响力远超于信奥金牌。

不过莫名有些担心自己的效率,总感觉项目很小,但实际上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,花了很长时间才推进一点点进度。不过也是第一次上手,慢慢摸索总归是要花时间的。不能太急功近利呢,毕竟project-based learning是潜移默化的。


其他

总感觉在网上社交比起和线下好友社交更自由呢……因为身边好友都互相认识,要考虑到彼此的关系和现实中碰面,有些话语不方便说。在人格面具下,反而是更能说、更敢说了。在现实中被迫压抑的情感(当然,有好有坏)都借由虚拟形象夸张输出。但还是要清楚界限,有些话不要过度批判解读,一笑而过就好了。

保持让自己舒服的距离,和大家愉快地游玩吧。